• <cite id="ggg6g"></cite>
  • <small id="ggg6g"></small>
  • <nav id="ggg6g"><code id="ggg6g"></code></nav>
    <nav id="ggg6g"><cite id="ggg6g"></cite></nav><tfoot id="ggg6g"></tfoot>
  • <code id="ggg6g"><object id="ggg6g"></object></code>
  • 热久久最新网站获取,国产成人av电影在线观看第一页,人妻aⅴ中文字幕无码,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片

    衢通三越 瀫水流長——寫在衢州置州1400周年之際

    時間:2021-12-27 13:22:41 | 來源:中國網(wǎng)

    首頁>討論>

    據(jù)初步考證,2021年12月28日是衢州置州1400周年紀念日。《舊唐書》載:“武德四年(621)于信安置衢州。”衢州現(xiàn)存最早的府志明弘治《衢州府志》也記載:“自唐武德始析婺之信安為衢州。”這是衢州置州之始,也是衢州得名之始,是值得衢州人慶賀的重要日子。下面讓我們一起探尋和追憶風雨千年、坎坷千里的衢州置州歷史。

    衢州

    置州過程

    隋朝末年,農(nóng)民起義風起云涌,原本一統(tǒng)的大隋在戰(zhàn)爭沖擊下四分五裂,貴族、官吏、豪強地主紛紛擁兵割據(jù)。江淮地區(qū)也相繼爆發(fā)了李子通、輔公袥、汪華等農(nóng)民起義或叛亂,其勢如破竹,戰(zhàn)火波及到當時的太末(今龍游)、信安(今衢州)等地區(qū)。而衢州置州及之后的行政機構(gòu)設(shè)置,也與此有著莫大關(guān)聯(lián)。

    武德二年到武德四年,是李唐王朝剪除隋末群雄、統(tǒng)一全國的關(guān)鍵時期。杜伏威作為李唐王朝的使持節(jié)、總管江淮以南諸軍事、揚州刺史、東南道行臺尚書令、淮南道安撫使,在消滅李子通、汪華等地方割據(jù)勢力平定江淮地區(qū)過程中,起到了決定性作用。

    武德四年,李唐王朝先后消滅了竇建德、王世充、蕭銑、李子通等地方割據(jù)勢力,每平定一地,就會設(shè)置安撫大使,劃定州縣,選補官員,在最短的時間內(nèi)安定地方。《資治通鑒》記載,武德四年夏,“戊寅,王世充徐州行臺杞王世辯以徐、宋等三十八州詣河南道安撫大使任瓖請降,世充故地悉平”;“建德博州刺史馮士羨復(fù)推淮安王神通為慰撫山東使,徇下三十余州,建德之地悉平”;“河北既平,又以鄭善果等為慰撫大使,就洺州選補山東州縣官”;“十一月,以李靖為嶺南撫慰大使,檢校桂州總管,引兵下九十六州,得戶六十余萬。”

    成書于后晉開運二年(945)之《舊唐書》載:“武德四年十一月,庚寅,焚東都紫微宮乾陽殿,會稽賊帥李子通以其地來降。”“武德四年,平汪華,置歙州總管,管歙、睦、衢三州。”《資治通鑒》亦載:“隋末歙州賊帥汪華據(jù)黟、歙等五州,有眾一萬,自稱吳王。(九月)甲子,遣使來降;拜歙州總管(衢地歸其管轄)。”“武德四年十一月,庚寅,子通窮蹙請降,左仆射樂伯通送長安,上釋之。”按古代史官通行記法,唐武德四年十一月庚寅日,李子通已送至長安,并獲唐高祖釋安,同時批準衢地依信安郡置州。

    由此可見,衢州置州時間最早在唐武德四年九月,最遲應(yīng)在十一月平定李子通之后的庚寅日或后數(shù)日。而據(jù)初步推算,庚寅日為十一月初七,即公元621年12月25日。戰(zhàn)亂初定,穩(wěn)定地方最需要做的,就是設(shè)定州縣、選拔官員,安撫人心。出于穩(wěn)定地方、政令暢通考慮,州行政長官越快到任越好,杜伏威身為淮南道安撫使,當時不管是坐鎮(zhèn)丹陽還是杭州,都有可能在武德四年十一月(舊歷)完成州縣區(qū)劃、選派官員接管衢州,然后再上報朝廷批準。

    我國古代通行干支紀年、紀月、紀日、紀時法,也是現(xiàn)今已知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紀日法推算,庚寅日后的第三天即12月28日是癸巳日。癸巳日是上等日柱,納音五行為長流水。而前一日壬辰日、后一日甲午日都是中等日柱。所以公元621年12月28日癸巳日是最有可能的衢州置州日。

    也有學(xué)者將衢州正式置州的時間確定在唐武德四年十一月廿四(公元622年1月11日)至武德四年除夕(公元622年2月15日)之間。期待有更多的考證,可以還原衢州置州的確切日期。

    州因何名

    “衢州”最初是作為州級政區(qū)名稱出現(xiàn)的。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,分婺州于信安依廓置州,實行州領(lǐng)縣體制。州領(lǐng)信安、定陽、須江三縣。“衢”是信安之地置州的專名;“州”是政區(qū)級的通用名。州是以“衢”字因,衢州之名由此起。

    關(guān)于衢州得名,《大明一統(tǒng)志》引《吳會須知》載:“以路通三越,故名”。三越指吳越﹑閩越﹑南越。此為“因交通為名”說。成書于唐元和八年(813)的《元和郡縣圖志》則載:“以州有三衢山,因取為名。”北宋政和年間(1111—1117)的《輿地廣記》也沿襲云:“自隋以前地理與婺州同。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,析婺州之信安置衢州,以州西三衢山為名”。此為“因山為名”說。

    以上兩種說法,如按成書時序,《元和郡縣圖志》要早于《大明一統(tǒng)志》及《吳會須知》(南宋末),且同為唐代。但具體哪一說較為可信?不妨先從地名角度分析。“衢”字的含義,《爾雅·釋宮》稱“四達謂之衢”。《楚詞·天問》謂九交道之意。《太玄經(jīng)》作衢,也有“衢周九路”之說。元至元《重建衢州路總管府碑記》載:“唐始改為州,因四通五達江、浙、閩、廣之所輻輳,故曰衢”。明鄧元錫《函史》亦云:“衢州府,為江浙閩廣之所輻輳,故名三衢”。從地理位置看,俯瞰衢州,川陸所會,四通八達,南際歐閩,北抵歙睦,東達滬杭,入于大海,由江山港、常山港、烏溪江匯合衢江,構(gòu)成發(fā)達的水陸交通網(wǎng)絡(luò)。在以水陸交通為主的古代,三水冠之為“三衢”。作為“衢”的衢州,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。《孫子兵法?九地第十一》有言:“諸侯之地三屬,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,為衢地”,這里的“衢地”是指多國相毗鄰之要沖。“衢地”雖非衢州專屬,但衢州當屬“衢地”。顧祖禹在《讀史方輿紀要》中評述:“守兩浙而不守衢州,是以浙與敵也。爭兩浙而不爭衢州,是以命與敵也。”生動體現(xiàn)出衢州作為軍事要地、交通要道的區(qū)位優(yōu)勢。到了南朝陳永定三年(559),武帝陳霸先以政治家的銳利目光,洞察出此地域在軍事、地理、交通、經(jīng)濟、政治地位提升的態(tài)勢,終于在信安縣治所崢嶸鎮(zhèn)立信安郡,郡領(lǐng)信安、定陽2縣。此后才有唐武德四年,依信安置州治。州以“衢”名,也是張顯地域交通特征。因此,民國《衢縣志·釋衢》結(jié)語定論:“是以論衢地之得名,仍當以三省交通為斷,不必援洪水界道之三衢山為言也。”

    再來看因三衢山成名說。此說出自宋人葉庭珪《海錄碎事》,其載:“三衢山在衢州三十里,昔有洪水暴長,□茲山三道,民不為害,因名三衢。【隋志】”。《海錄碎事》為葉庭珪晚年編撰。卷首有作者紹興十九年(1149)自序,云:“余入仕四十余年,士大夫家有異書,無不借,借無不讀,讀無不終篇。常作數(shù)十大冊,擇其可用者抄之,名曰《海錄》。”至明代,弘治《衢州府志》載:“三衢山在三衢鄉(xiāng),按隋志,昔有洪水暴出,派茲山為三道,因為之三衢,州名以此。”查閱諸多史料,其出處均指向“隋書”。但奇怪的是查閱《隋書·地理志》卻并無類似的文字記載。清末民初方志學(xué)家鄭永禧在民國《衢縣志·釋衢》中亦云:“今檢《隋書·地理志》無此語,亦未見有三衢名,其說尚存疑義”。可見,魏征主編的《隋書》中沒有提及三衢山。再退一步說,如果《海錄碎事》所錄是真實的,也僅是三衢山得名說,亦可佐證《隋書》并沒有衢州因三衢山得名一說。至衢州置州近二百年后,唐元和(806-820)丞相李吉甫主編《元和郡縣圖志》時,向天下征集條目,異說者紛呈,不止衢州一條。新、舊唐書的總纂者對《元和郡縣圖志》的記述也不認可,并對其他州名的成因大都作了交待,對衢州所屬縣之名來歷、含義都作了釋載,唯特“衢州”條沒有談及。而“州名以三衢山因”一說在之后的宋、元、明、清諸史中“衢州”條下也不曾提及。

    綜上所述,“衢州”一名以交通得名無疑。有些文獻中累次出現(xiàn)衢州一名以“三衢山”因,這其實是一種誤導(dǎo)。“三衢”一詞古語中早有,如《管子·輕重甲》篇“樂聞於三衢”。很明顯“衢”非三衢之簡稱,“三衢”是衢字的引申。大量的文獻證明,先有唐朝武德四年衢州之名確定,然后才有衢江、三衢山的因州命名。而尉遲恭取名、因三衢山得名的說法均屬附會。

    州治變更

    弘治《衢州府志》云:“古者建國都,立郡縣,必據(jù)形勝之地,以為壯固永久之。”衢州為姑蔑之墟,太末之壤,四通八達,輻射江浙閩廣。又得山水之勝,東南孔道,閩越要沖。南、西、北界峻山疊崿,呈奇獻秀,拱抱回合。郡城周圍平曠,中有山,獨峙穹然,如龜形,府治據(jù)其上,山環(huán)水繞,形勢之勝凸顯。

    隋末唐初時,赤縣大地軍閥割據(jù),群雄亂舞,狼煙四起。唐高祖李淵在天下大亂、硝煙彌漫、紛繁復(fù)雜的局勢下,乘機起兵,奪取都城長安,于隋大業(yè)十四年(唐武德元年,618)稱帝,建立唐朝,改元武德。后歷經(jīng)十余年征戰(zhàn),取得了國家的統(tǒng)一。正是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,為穩(wěn)固初唐政權(quán)的統(tǒng)治,在姑蔑這片古老的大地上,于武德四年設(shè)置了衢州、瀫州兩個行政區(qū)劃:衢州領(lǐng)信安、定陽、須江三縣,州治信安;瀫州領(lǐng)太末、白石二縣,州治太末(亦說白石),均隸越州總管府。

    另據(jù)《舊唐書》、《資治通鑒》等記載,武德四年(621)九月,驃騎將軍王雄誕在擊敗汪華后設(shè)歙州總管府,轄歙、衢、睦3州(不含瀫州),歙州總管府亦有記載曾短暫管轄過衢州,說明唐初衢州置州時間還可能前移。

    武德八年(625),平定輔公祏的叛亂之后,不知唐高祖又聽從什么建議,衢州、瀫州州置皆被廢,并入婺州。初置的衢州只存在短短的四年時間就遭裁撤,而瀫州,在歷史上僅存續(xù)了四年(621-625)。直至時隔61年后的垂拱二年(686),析婺州之龍丘縣、信安縣、常山縣、須江縣,復(fù)置衢州。這才是后來在行政區(qū)劃上,具有完整意義的衢州。

    另外,瀫州的設(shè)置耐人尋味,明弘治《衢州府志》用“復(fù)置”,衢江古稱瀫(縠)水,所以衢州是否在唐代之前就曾設(shè)過瀫州,有待進一步考證。

    在這之后長達千余年的歷史長河里,衢州作為領(lǐng)縣州府,除治稱變更如郡、路、道、府、區(qū)外,變化不大。

    元末明初,明太祖己亥年(1359,即元至正十九年),改衢州路為龍游府,治所西安,歷七年,丙午年(1366,即元至正二十六年)又改龍游府為衢州府,治所依舊。其時明太祖尚未稱帝。元至正十六年,朱元璋率師渡江,攻下集慶,改名應(yīng)天府。遂以應(yīng)天為據(jù)點,派兵四出,應(yīng)天周圍郡縣,盡為其所得。至正二十一年,朱元璋稱吳國公。至正二十四年,在消滅陳友諒的勝利聲中,自立吳王,立衙署,建百官,繼續(xù)調(diào)兵遣將,擴大戰(zhàn)果。在圍剿張土誠的同時,改元至正二十七年為吳元年。

    值得一提的是,明永樂二十二年(1424),衢州曾設(shè)越王府。《明史·諸王四》載:“越靖王瞻墉,仁宗第三子。永樂二十二年封衢州。未之籓,宣宗賜以昌平莊田。正統(tǒng)四年薨。妃吳氏殉,謚貞惠。無后。”衢州越王府主人越靖王朱瞻墉,自永樂二十二年受封以來,卻始終沒有就藩,在京城足足做了十六年的越王,直至35歲去世。

    另據(jù)史料記載,李闖王、多爾袞先后攻陷北京,明朝大廈已傾。隨即清兵橫掃中原,數(shù)百藩王或抵抗戰(zhàn)死、或避難南逃被俘,幾乎殺盡。隆武二年(1646)六月,衢州城陷時,有兩位藩王與其他官員一道被清軍俘虜,后被殺。這兩位藩王分別是鄒平王朱壽碒(1605-1646在位)、楚貞王朱華壁(1643-1646在位)。

    清代沿襲明制,仍為衢州府,隸浙江省金衢嚴道。順治八年(1651),浙閩總督移駐衢州。康熙二十三年(1684)裁撤,西安縣仍為府治外,又為金衢嚴道治所,直至清末。

    辛亥革命(1911.11)后,至1949年5月,衢州除短期成立軍政分府、軍管會外,一直建有專員公署。1949年置衢州專區(qū),轄衢州市及衢縣、常山、龍游、開化、江山、遂昌等六縣。和傳統(tǒng)的衢州轄區(qū)相比,多了遂昌縣。最初這個縣級衢州市只存在一年,1950年便撤銷。1952年麗水專區(qū)撤銷,所轄宣平、松陽二縣劃入衢州專區(qū)。此時的衢州專區(qū)轄八縣,達到歷史巔峰。

    1955年3月,衢州專員公署撤銷,轄區(qū)改屬金華專區(qū)。1979年9月,恢復(fù)衢州市,縣、市并存。1985年5月,金華地區(qū)撤銷,衢州市升省轄市,原衢州小市分設(shè)柯城區(qū)與衢縣,實行市管縣,市轄衢縣、江山、常山、開化、龍游五縣及柯城區(qū)。

    回顧衢州置州1400年歷史,既是一部跌宕起伏、波瀾壯闊的奮斗史,也是一部厚重堅實、可歌可泣的發(fā)展史。歷史大潮洶涌澎湃,時代洪流滾滾向前。衢州歷經(jīng)千年波瀾,必定要在新的時代不斷續(xù)寫更加美麗的華章。(作者 祥云、瑞雪)

    热久久最新网站获取
  • <cite id="ggg6g"></cite>
  • <small id="ggg6g"></small>
  • <nav id="ggg6g"><code id="ggg6g"></code></nav>
    <nav id="ggg6g"><cite id="ggg6g"></cite></nav><tfoot id="ggg6g"></tfoot>
  • <code id="ggg6g"><object id="ggg6g"></object></code>